dcsimg

走进赫斯维克工作室

滚动鼠标查看更多

谁是托马斯·赫斯维克?

英国设计师,发明家托马斯·赫斯维克于1994年成立了赫斯维克工作室,创建了一种以发现与发明精神为核心的独特设计实践;赫斯维克工作室也以此成为了新世代英伦创造浪潮的前沿机构。

观众可以轻易地辨认赫斯维克工作室的标志性创造:共有160名成员的工作室过往著名实践包括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火炬设计;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国家馆;以及对伦敦地标性红色双层巴士的改造计划等等。

“走进赫斯维克工作室”由凯特·古德温(Kate Goodwin)担纲策展人,她是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Drue Heinz建筑策展人。本展览现正在亚洲巡回展出,由英国文化协会与创意英伦提供大力支持。

展览地点与时间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5年6月4日-21日
每周二至周日09.30 – 17.30开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015年7月9日-8月8日
每周二至周日11.00 – 19.00开馆

如果你不能亲身体验展览,本网站为你提供了在网上探索展览现场的好机会。点击此处查看本网站的英文版本。

由托马斯·赫斯维克设计的创造性“滚动桥”,伦敦帕丁顿盆地。该滚动桥每周五中午时分展开。© Heatherwick Studio;摄影:Steve Speller

在社交网络上关注我们。扫描二维码,关注“艺述英国”微信公众号。#走进赫斯维克工作室

UKChina

托马斯希望每一位观众在“走进赫斯维克工作室”展览中得到的体验即将为你展现。

起始

托马斯·赫斯维克与“平板”,这“平板”可轻易变成一张桌子或椅子。© Heatherwick Studio;摄影:Steve Speller

托马斯·赫斯维克与“平板”,这“平板”可轻易变成一张桌子或椅子。© Heatherwick Studio;摄影:Steve Speller

起始:年轻发明家

托马斯·赫斯维克在少年时便希望进行发明学习。成长于伦敦的他非常享受体验当地的各种展览,而这些展览体验在日后激发了赫斯维克投身于设计以及发明领域的决定。

赫斯维克于曼彻斯特理工大学以及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立体设计。学习环境鼓励他进行大量的材料实验并创造性地测试不同材料的诸多可能。早在学生时期,赫斯维克便开始进行超出惯常标准的大型计划。在曼彻斯特理工大学学习的最后一年,他设计了一个小亭子,自行找到了赞助、场地,并邀请同学及老师共同进行创造。

"托马斯从年轻时便拒绝受传统束缚… 他超越了许多限制,创造了让人惊异的、不凡的作品。"

凯特·古德温,展览策展人

赫斯维克在24岁时建立了赫斯维克工作室,从此持续发展其创造性的理念,将工作坊以及手工实践视作每一个设计项目的核心。

通过British Council网站了解更多有关英国设计教育的信息:Education UK website

了解赫斯维克在学生时期通过材料实验得到的创造性思维。

构思

构思:挑战传统的理念

赫斯维克工作室工作模式的核心是发现与发明。在整个设计流程中,赫斯维克的设计师团队不断地在工作中分析并探索单一的、原创的、令人信服的理念,以构成每一个项目的核心。自由的设计方式让他们得以挑战传统,并重新发明事物——小到一件家具,大到一栋建筑。

"理念不分大小。理念就是理念… 我们在工作室中的大部分工作就是在解决问题。"

托马斯·赫斯维克

新伦敦巴士,2012

在伦敦,你可以搭乘由赫斯维克工作室设计的新型伦敦双层巴士上领略城市的风光。

伦敦市标志性的双层巴士需要更大的载客量,因此赫斯维克工作室的设计师团队通过将车身改造得更圆滑以降低巴士自身大小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创造了一种独特而优雅的车身外形。车上窗户围绕着车身,也跟随了乘客上下楼梯的运动。

赫斯维克工作室也仔细地考虑了巴士内部空间,重新设计了座椅,并且柔化了巴士内部灯光——这改动可能难以察觉,但至关紧要。

图片提供:© Heatherwick Studio;摄影:Iwan Baan

旋转椅,2010

如何能够将金属旋压工艺挪用到座椅设计及创作中去?赫斯维克工作室的“旋转椅”是一把独一无二的椅子。工作室使用了金属旋压这种常用于鼓或灯制作的工业生产技术,重新想象了座椅的概念,并使用了许多等比模型以改进设计。最后的创作成果充满趣味以及功能性,并挑战了座椅设计的传统概念。

滚动鼠标欣赏视频

Image: © Heatherwick Studio; photo credit: Susan Smart.
图片:© Heatherwick Studio;摄影:Susan Smart

动态中的“旋转椅”

制作

赫斯维克工作室的工具;摄影(视频静帧):Tapio Snellman

赫斯维克工作室的工具;摄影(视频静帧):Tapio Snellman

制作:立体思考模式

在赫斯维克工作室中,实验与创造密不可分。工作室的设计师团队在工作坊中产生设计理念并进行实验,测试不同材料的界限。这种实验精神也被引伸到了制作的过程中——工作室经常制作等比模型以不断地在实践层面改善设计。

"他不断实验材料,测试其边界。制作过程也是他探索概念的一种方式。"

凯特·古德温,策展人

学习中心,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2015

赫斯维克工作室被委托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设计新式教学空间。委托方希望建立一个新式的、适应数字时代的教学用建筑,在这建筑之中学生们可以在任何一处进行学习。该项目的挑战在于,工作室要设计这样的一个空间,以鼓励学生将他们的学习行为重新带回到教室之中。

建筑包括12个层叠的圆形教师,将学生与教师放置在统一的学习环境之中,而其中大量的露台和休息空间则为学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空间。

建筑外部的混凝土结构是由1050块各不相同的混凝土板组成的。其他设计事务所在进行这种建筑项目时很可能会外包建筑工作;但赫斯维克工作室自行管理了所有的建筑过程,创造了一种可以调节的模子以创造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墙面组成部分。

滚动鼠标欣赏视频

了解学习中心独特的混凝土外墙的制作过程。

叙事

奥林匹克火炬筒 © Heatherwick Studio

奥林匹克火炬筒 © Heatherwick Studio

叙事:创造超凡体验

设计中的叙事性对于赫斯维克工作室的众多项目来说非常重要。无论是通过奇特的建筑改变一个城市的天际线,或是将乘坐公共交通变成让人难忘的经验,设计师团队总是尝试让体验创造的人们得到一种奇异的体验。

奥林匹克火炬筒,伦敦,英国,2012

赫斯维克其中一个最为难忘、最著名的创造物便是首次出现于2012年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的“奥林匹克火炬筒”。这个由大量火炬组成的美丽结构成为了千万观众心中奥林匹克精神的象征。

“奥林匹克火炬筒”由204个铜质花瓣状火炬组成,每个铜花瓣代表了每一个参赛国家。“奥林匹克火炬筒”成为了开幕式的重要部分:参加开幕式的代表运动员携带各自的铜花瓣入场,并将这些铜花瓣集结在一起。随后,这些铜花瓣升起、聚拢,并在其中点燃奥运圣火,在奥运会期间一直燃烧。

图片:展出于“走进赫斯维克工作室”的奥林匹克火炬筒模型。摄影: Fabian Ong;奥林匹克火炬筒 © Heatherwick Studio

"他超越了许多限制,创造了让人惊异的、不凡的作品。"

凯特·古德温,展览策展人

英国馆,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2010

赫斯维克工作室为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设计的英国馆建筑独一无二,并为有幸前来的人们提供了难得的体验。

惊讶的中国游客亲切地称呼这座建筑“蒲公英”。在进入这建筑之后,参观的人们才能了解这英国馆不可思议的方形外表下的秘密:他们将迈进“种子圣殿”,一个由众多亚克力管末端共25万颗种子填满的空间。

滚动鼠标欣赏视频

图片:女学生在“走进赫斯维克工作室”展览中研究英国馆模型;摄影:Fabian Ong

所有视频由Proudfoot制作 © British Council

进入“蒲公英”——近距离接触英国馆

体验展览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5年6月4日-21日
每周二至周日09.30 – 17.30开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015年7月9日-8月8日
每周二至周日11.00 – 19.00开馆

了解更多赫斯维克工作室

在社交网络上关注我们。扫描二维码,关注“艺述英国”微信公众号。#走进赫斯维克工作室

Created with Shorthand

UK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