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2019年3月8日至5月1日(周一 闭馆)
地址: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B展厅
“马克・奎恩:皮相之下”是英国艺术家马克・奎恩(Marc Quinn)首次来到中国完成美术馆个展,此次将带来奎恩跨越三十年艺术生涯中的多个系列作品,研究他长期关注的身份认同的主题。
作为同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奎恩的作品不断反复探索了艺术与科学、人体、情感以及对美的认知的主题。
《我们与星星的化学构造并无二致》(We Share Our Chemistry with the Stars)(2009)系列巨型作品将人眼的虹膜扩大到抽象的程度,虹膜的个体性和人眼的象征意义使每个作品成为个体身份的微观图。
艺术家在他1991年创造的首个《面包手》(Bread Hands)雕塑系列中贯彻了这种思路,他将自己的手放在面包上重复勾画手部的外型与掌纹,创造出一个能够表达他身体特征的图案。即使奎因根据同一只手制成所有这一系列作品,但每一件《面包手》都是独一无二的,呈现了我们命运的变幻莫测。
“皮相之下”展出的面包雕塑作品,借用面包作为血肉之躯的宗教象征,以柔软面团到最后成形的过程为主导的方式创造出极具表现力的雕塑。艺术家早期作品中的人物,包括《路易十六》(Louis XVI)(1989年)和《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Antoinette)(1989年),他们的身份在制作的过程中被异化(面团受热膨胀升起再缩小至最后定型的有机状态),反映了生命的无常,同时展示了时间和外在力量如何扭曲我们的肉体和记忆。
马克・奎恩受到一些著名的古典雕塑的启发,这些雕塑的残肢断臂通常都散落在世界各地博物馆中,《另一个吻》(Another Kiss)(2006年)正是来源于艺术家的系列作品《完整的大理石》(The Complete Marbles)。这些作品探讨了社会对美的观念,采用理想主义的语言来展现那些因意外或天生残疾而失去肢体的人身体的“不完整”。他们所强调的事实是,虽然身体残缺的概念在艺术史语境中能被接受和歌颂,但它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并非如此。
奎恩渴望在作品中表现古典艺术的语言,并展示出它是如何与当代文化息息相关的。他的系列作品《关于爱的一切》(All About Love)(2016-2017年)正源于此,再次以破碎的身体雕塑来追问由爱情滋生出的种种情感。每件作品都塑造了一对恋人相拥在一起的不同的姿势,他们没头没面分不清身份,但观者会被他们相拥在一起的凝固的姿态所传达的情感所震撼。
古典主义和美的概念也适用于奎恩的《身体异变》(Body Alteration)系列作品,其中将在“皮相之下”展示的包括《切尔西・查姆斯》(Chelsea Charms)(2010年)、《僵尸男孩》(Zombie Boy)(2011)和《治愈之美》(The Beauty of Healing)(2014年)。这些雕塑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描绘了一系列通过重大整形来改变他们的生物特性及身体形态的人物形象。这些作品讨论了如何利用某人的身体作为一个艺术媒介,外貌的转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身份;反之,皮相之下的存在也会被毫无保留地揭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