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于准先生2014年7月赴华担任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即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社会发展总监和使馆一等秘书。作为英籍华人,他将致力推动中英两国政府、企业、学界等层面在社会创新,影响力投资和慈善公益领域的全面深入合作。
于准曾在英国驻重庆和广州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工作,后调任英国文化协会英国总部担任全球治理顾问。来华前,他还担任过英国律师公会东亚区顾问和一家商务律所在伦敦金融城的管理合伙人。他与英国政府、工商界和立法司法机构有过长期的合作关系,也是英国主流社会华人的杰出代表之一。
本期探索社会创新电子报特别采访了于准先生,这位在待人接物上都带点“英伦范儿”的华裔外交官,一名不吃辣的四川人,同时还带有一半彝族血统。在他的心目中,英国为何在华推广社会企业理念?中国社会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又是如何?采访期间,合作、聆听、助燃、双赢是他提及的高频词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问: 作为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最年轻的外交官之一,且是唯一的一名华裔外交官,您如何看待自己独特的身份?
于准:我从事的工作是公共外交。在中英关系上,需要对两国的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都有深入的领会,才能更好地在跨文化交流和对接上找到合适的语境并促进中英两国的合作伙伴关系和两国人民的理解和交往。作为在英国长期生活、工作的华裔,我希望利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加上个人的亲身经历,做好中英间的桥梁,促进两国双赢。
提问: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将“社会企业”理念引入中国,自2008年起在华开展社会企业家技能项目支持中国社会企业的发展。您认为英国为什么要在中国推广社会企业理念?
于准:我认为有两点。首先社会企业在英国的诞生是基于英国良好的社会传统上的社会创新。去年英国首相大卫•卡梅伦在8国集团社会影响力投资论坛上发言时又提到社会企业和社会投资是“伟大的想法,有望改造我们的社会,用金融的力量,处理最为困难的社会问题”。特别是近年来一系列创新的举措,比如社会影响力债券的发行、世界上首家社会投资银行——大社会资本的成立等等,都足以说明英国在这方面是全球领先的,拥有许多超前的理念、经验可供全世界借鉴、分享。
第二,我强调的是合作, 这也是一个双向学习的过程。社会企业是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一种创新形式。中国有悠久历史和公益慈善传统,许多中国政府部门 、企业家、基金会有效地把英国的理念和中国的国情结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土化后的再创新值得英国学习和借鉴。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过程达到双赢,互相学习、聆听分享、借鉴经验,一起应对共同的挑战。
提问:您认为目前你们在社会企业项目中面临哪些挑战?应当如何应对?
于准:首先是大环境偏冷。社会企业在英国已经深入到基层社区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英国社会企业的理念和影响力投资发展得如火如荼。而这些在中国只是刚刚兴起。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先生也提到虽然社会企业在中国公益圈里有很好的认同和支持,但在整个社会大环境里还是“偏冷”。那么我想应对的方法就是合作助燃,社会企业能够解决社会问题、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辅助作用已是共识,因此我们希望借助英国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与中国的政府部门、媒体、基金会等更多的伙伴合作对接,一起把这个领域加热、助燃,使得整个行业、整个社企发展的生存、成长环境更热起来。
第二是变化。不管在中国还是英国,这个领域的发展都非常快。我们以往做得不错,但外界环境变化是这么快,我们在项目的设计和执行上都不能自满。我们要保持聆听、咨询中方的合作伙伴,聆听市场的反馈。譬如,五年前我们在中国启动了社会企业家技能项目,实际上近两年来我们的项目已扩展到社会投资等领域,用“社会企业家技能项目”已不能完全涵盖我们开展的工作内容了。社会企业到了一定阶段都面临资金瓶颈,而另一方面,中国的基金会、投资人非常想找到对社会有意义和影响力的项目。那么就造成了这样一个供需关系,业界期待一个中立的平台来弥补信息不对称和结合供需。我们项目中的社会投资平台就是通过不断聆听、提问、征求合作伙伴的意见,调整我们的方向,来应对急速变化的外部世界的一个例子。
另外,对于中国社会企业现阶段来说, 还缺乏一些法律政策方面的基础和框架。这也很自然,因为政策法规的制定相对实践总会有滞后的现象。我们前五年在实践上做了很多工作,今后希望能在政策交流上有一定突破。英国在社会政策创新方面确实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因此我们希望和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共同探讨,在这个领域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提问:如果您有机会创办一家社会企业,您会做些什么?
于准:我母亲是彝族人,虽然我有一半的彝族血统,但是我不会讲彝语,很遗憾。虽然我是在汉族地区长大的,但小时候也去过彝族一些非常贫困的地区,很受震撼,一直希望做一个志愿者,到贫困的山区当一名最基层的老师。出于家庭和民族的原因,如果有机会很希望回到母亲家乡四川凉山去做一个关注少数民族,特别是针对当地儿童基础教育的社会企业。
提问:确实提到支教,很多人都觉得是高尚有爱心的事情,但现在也有不同的声音,人们也在反思,让孩子们知道山外很好,或许反而是一种刺激和伤害?如果不告诉他们山外还有更大更美的世界他们或许会更快乐?
于准: 我觉得还是赤子之心吧,希望能尽我所能。至于您的问题,我认为有一种快乐是让他们蒙蔽的快乐,但我宁愿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让他们自己去判断,而不是在一个黑袋子里盲目的快乐。
提问:谈到个人,您有什么爱好,平时喜欢做些什么?
于准:以前是个小文青,所以比较喜欢一些文艺的东西,很喜欢看话剧和电影。另外能有时间和父母及家人在一起也是很让我满足的事情。
提问:能否推荐一两部您认为不错的话剧或电影?
于准:离开中国时间很长了,说不上什么推荐。 但是我很喜欢冯小刚的电影,特别是冯氏的幽默方式。英国的幽默我也很喜欢,可以推荐给大家的一部叫做Yes, Minister(是的,部长!),这是部讽刺英国政治家的、比较典型的英式喜剧。我觉得英式幽默是比较冷的,这也可能和英国人的性格有关系。有些人刚接触可能感觉有点冷,但他们内心是友善的,只是外在比较矜持。因为这些人不太善于流露感情,所以有时会被误读为“傲慢”。
同样反映到中英两国的关系上,今年是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60周年,也是中英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从长期来看,特别是在文化交流上、公共外交的层面,两国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双方有很多可以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地方,今后可以开展更多更有质量、更加深入、更高水平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