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商业模式做公益 ——重庆社会企业在争议中发展
“借重于未来五年的制度建设和推动,中国有望成为社会企业和社会投资世界第一大国。”2014年11月20日,在英国下议院的“英国-亚洲社会投资政策对话”中,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预言。
2015年6月-7月,英国大使/领馆文化教育处联合全国包括重庆市妇女儿童基金会在内的五家伙伴,在四地开展五场年度社会企业家技能培训。那么什么是社会企业?重庆的公益人士对社会企业做出了哪些有益的尝试,又面临哪些挑战?
提供服务或出售产品
1987年,儿子的降生为彭茂琳的家庭带来了无尽的喜悦。然而,8个月后,儿子被确诊患有血友病。从那时起,这位坚韧的母亲便开始为儿子,继而为整个血友病群体的生存而奔走。2006年,她联合重庆多个血友病家庭,注册成立了重庆市血友病康复协会。 “许多血友病患儿从小就没上学,一旦离开父母,就没有生存能力。曾有患者在父母去世后自杀,让我认识到需要有一个平台为他们解决未来生存的问题,给他们找出路。”彭茂琳说。
为此,她想了许多办法。孩子们都擅长玩电脑游戏,彭茂琳便策划了让他们参与电子竞技的项目,但得不到认可,找不到资金。后来,她又找人为他们提供网页设计培训,却发现由于患病辍学,大部分孩子文化水平达不到要求。
最后,彭茂琳想,能不能用自己的爱好来帮助他们。2007年,她依托协会成立了剪纸艺术工作坊,开始对血友病患儿免费进行剪纸培训,“那时不盈利也不产出,只是希望给他们更多生活的信心”。
2009年,彭茂琳参加了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举办的首届社会企业家技能培训,次年,重庆剪爱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剪爱”)成立,12名剪纸工人和设计师全部都是血友病患者或家属。如今,剪爱的官网上写着:“是以剪纸为主,辅以其它艺术品生产、销售的公司,是中国新一代社会企业。企业倡导爱的传递,秉持人文关怀。”
无独有偶,唐毅也是这样一位坚强的母亲。为了让患自闭症的儿子有尊严地生活,她创办重庆阳光职业康复园,为大龄心智障碍人士提供特教服务,并把作为康复培训的陶艺制作,推进到陶艺艺术品的开发、生产、销售领域。
为血友病、自闭症患者解决生存问题,让患者有尊严地生活,这就是彭茂琳和唐毅创办机构的初衷。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文化教育领事朗晨(Dawn Long)说:“社会企业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不是改变世界、解决贫困这类宽泛的目标,而是聚焦于一个微小而精确的领域,包括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特定目标人群等,并针对产生该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制定社会企业的具体模式:是提供服务还是出售产品。”
用商业方式实现良性运营
2009年,彭茂琳参加社会企业家技能培训,剪纸艺术工作坊逐渐从制作简单窗花走向了生产产品,“以前以为这不能挣钱,后来知道了可以靠这个盈利,从而帮助更多的人,这是观念上的革新”。社会企业的第一个特征是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同时,朗晨说:“社会企业是企业,它采取商业化的运作模式,要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出售产品或提供服务获得盈利,在市场上生存下去,扩大再生产。”
“我们目前盈利主要靠工艺品出售。采用商业化运作,投入资金、培训、原材料,销售产品,缴纳税金,与普通企业一样参与市场竞争,这是因为我们拥有核心竞争力。”彭茂琳说。彭茂琳热衷于研究中国剪纸艺术,独创出“多层次立体表现技法”,获得国家专利,是剪纸艺术大师,多幅剪纸作品被英国女王所收藏,她的剪纸被重庆市列为市级“非遗”项目。
在为血友病人和残疾人提供培训方面,剪爱为保证培训效果,采取了先收费、学成退款的方式。“如果不认真学,就暂时不退钱。学成的就可以参与制作,获得工资。”
因此,剪爱的作品在质量、创意、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客户的需求出发打造产品,成为市场上比较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
2013年,剪爱的社会企业模式入选《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影响力投资发展报告》:“剪爱采用‘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销售渠道、统一设计、分散制作’的运作模式,以礼品团购销售和加盟销售相结合的方式为主,店面代销和旅游点销售为辅,产品已销往重庆本地、沿海城市和国外市场。”
剪爱的社会效益如何评估?彭茂琳认为剪爱产生了三方面的社会影响力:“首先,剪爱帮助了血友病人和残疾人就业;其盈利支持了协会运作,关爱了更多的血友病患者,目前惠及400余名血友病患者;同时,残疾人作品在市场上受到肯定,传播了残疾人精益求精、自强不息的精神,作品背后的故事感染了社会。”
补上企业运营管理一课
彭茂琳创办剪爱,一方面具有公益人的情怀——想要帮助血友病群体,一方面也具有了打造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实力,同时,她本人是学企业管理出身的,“我正好跨了界”。
谈及做社会企业最大的难点,彭茂琳表示:“主要还是缺乏企业运营管理经验,社会企业从业人员一定要补上这一课。”
“社会组织转型做社会企业很难,主要就是缺乏企业运营的思路和方法。现在公益行业基本由社会组织构成,而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服务收费、政府购买和基金会支持、社会捐助三个方面,与社会企业是很不同的。”渝中区社工协会副理事长、慧灵智障人士服务机构西南片区行政主任刘奇说。
与彭茂琳一样,于2010年参加社会企业家技能培训的刘奇也感觉“看到了新的方向”。2011年,在沙坪坝区残联的支持下,他的“七彩梦工坊”在沙坪坝区烈士墓广场正式营业,占地70平方米左右的店面出售慧灵心智残障人士的手工、绘画、陶艺等作品和装饰品,所得收入用于发放制作人员工资、销售人员补贴和机构运作经费。
“几年下来,我们的自我造血功能逐年提升,但还是没有完全达到市场化运营和自我造血的要求,政府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怎么去打开市场,是公益人要思考的问题。”
接下来,刘奇打算和作为幼教的妻子探索乡村幼儿园的社会企业运作模式,力争用市场手段和方法解决三峡库区农村儿童就近接受学前教育难的问题。
2015年6月27日,重庆市妇女儿童基金会与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合作开展了2015年重庆地区社会企业家培训,免费培训在渝开办或有计划开办社会企业和机构的60名女性。“盈利和解决社会问题不矛盾,此次培训旨在帮助社会企业运营和生存。这是一个新尝试和渠道,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新的机会和思路。”重庆市妇女儿童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朗晨说:“社会企业家必须要有商业技能、商业头脑,社会企业从业人员与NGO从业人员需要的技能有不同,社会企业从业人员要懂商业运作和财务管理,要捉住商机,进行市场推广、品牌宣传、合理定价、打造企业形象,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这些都需要商业技巧。现在我们也希望培训中小企业的人,把他们往社会企业上引。因此课程设计非常实际,包括概念、愿景、使命、定位等专业讲解,财务、市场推广、品牌建设甚至社交媒体运用等方面的内容。”
利润能否分红最具争议
社会企业以解决社会问题为根本目标,不以盈利为目的,采用企业运作的方式获得盈利,这一点是各方都认可的,而通过重庆青年报记者的走访了解到,社会企业的利润能否分红,是比较具有争议的问题。
近几年,郭美美事件等严重挫伤国人的公益热情。大家都看到,涉及公共利益和公众捐款的领域,公众的信任很重要,但也很脆弱。
“打着公益的旗号谋利”是社会企业最有可能面临的质疑。刘奇和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副主任齐芳都不主张社会企业对利润进行分红。“社会企业通过企业化运作盈利,利润应继续用于社会企业的发展,保证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他省市出现过一种情况,就是社会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偏离了以解决社会问题为根本目的的初衷。”齐芳说。
对此,朗晨提出:“社会企业要获得认同,获得良性发展,关键是保证透明度。在成立之初,社会企业要非常明确想要产生什么样的正面社会影响以及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实现。利润如何进行分配、投入再生产的比例、衡量社会效益的标准等,都要明确地写在规章制度里,并完全做到公开透明,为监管提供标准,避免负面的影响产生。”
彭茂琳则认为,用“投资收益”的概念更为恰当,“社会企业的利润要继续用到目标服务对象上,但有公益心的投资机构进入社会投资领域,也承担一定的风险,如果没有一定的投资回报,或许难以让他们进入社会投资领域”。
徐永光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社会企业在中国,不要以投资者是否分配利润作为标准,而是看其是否以成功的商业模式有效解决了社会问题来评判。并且我坚信,只有引进了私人投资并且分配利润的社会企业,才适合在中国发展。”
“社会企业的鼻祖尤努斯先生主张社会企业不能分红。去年尤努斯先生来中国,我很礼貌地与他探讨这件事,我说:‘尤努斯先生你是神,我们是人。在中国,投资社会企业如果不能分配利润,只能靠捐款来办,不会有社会投资。’当然对于这个问题,也没有必要反复去争论。社会企业在中国,首先是要做起来,空谈误事。”
本土化面临诸多挑战
争议,代表了关注。社会企业,这个概念的确是一个舶来品,它来自英国,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现在,它来到中国,被期待为社会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的角度和视野,受到越发广泛的关注。像其他一切舶来品一样,社会企业的本土化面临着诸多挑战。
刘奇认为:“目前社会企业的发展缺乏顶层设计,还缺乏体制监督、社会监管和行业规范。”这三者是社会组织负责人、正在尝试创办社会企业的从业人员以及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都提到的问题。
朗晨表示,从法律角度来讲,中国还没有社会企业这样的注册形式,这也是阻碍社会企业发展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现在只能注册为公司,或者社会组织中的民办非企业,而注册为这两者都有限制。
同时,很多人对这个概念不是很理解和接受,不明白到底是企业还是NGO?其实,社会企业更类似于两者的结合。
朗晨说:“政府也要做很多的工作,比如政策的制定、立法的完善,引导传统的资本市场来投资社会企业的发展,也要去倡导这样一种环境。需要一个生态环境来促进社会企业的发展。社会企业是一个外来的概念,要在中国实现本土化,这是必须的,但过程是漫长的,需要中国人自己来做。”
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社会企业项目自2009年起至今,已培训了近2900名社会企业家,携手中国合作伙伴打造社会投资平台,向91家社会企业提供了2900万元人民币(290万英镑)的资金支持和社会投资机会。
重庆市妇女儿童基金会也表示:“此次培训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让正在创办社会企业的妇女有机会接触国外先进的社会企业发展的知识。第二,让参加培训的学员有机会参与社会投资平台资助申请,也就是除了学习的机会,还提供一个对外展示的平台、获得资金的机会、对外交流的平台,让她们走出重庆,与全国同样做社会企业的人进行交流,以期获得新的思路。
文:重庆青年报记者 张娴雅
来源:《重青网》
编辑: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社会企业项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