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径之径》(Samsara)是阿卡什·奥德瑞舞团推出的新作,于2020年3月在“亚洲顶峰”(AsiaTopia)国际行文艺术节首演, 由印度裔英国籍舞蹈家阿卡什·奥德瑞和中国舞者胡沈员合作编排演绎。 《无径之径》承载了舞蹈家个人的精神理念,同时融入中印这两个相邻古老文明的宏大历史、哲学和文化,打造了全新的精神世界。
2016年,阿卡什在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Sadler’s Wells)的舞台上第一次看到胡沈员的表演,并被他深深吸引。 2017年3月,两人在上海会面,自此之后便开始了长时间的舞蹈编创合作。值得注意的是,胡沈员不怎么会说英语,而阿卡什也不会说中文,然而,语言障碍并未拉远两人之间的距离。两位舞蹈家以舞蹈为共同语言,携手探索让他们走到一起的背后原因。胡沈员是中国民族舞的实践者,阿卡什专注于印度古典舞——卡塔克舞的表演与创作,而现代舞则是两人共同关注的舞蹈语汇。不过,阿卡什和胡沈员都意识到,两人的传统舞蹈存在着哲学上的共同点,即都是以精神虔诚为核心。
通过分享他们各自的精神信仰和个人生活体验,两位舞蹈家开始探索彼此之间以及中印两大古老文明之间的联系。他们从16世纪的中国经典小说《西游记》中汲取灵感——故事讲述了一位高僧为求取佛教真经、佛理和自我觉悟,战胜重重困难,历经18年漫长之旅的取经故事。 《无径之径》追溯了人类为寻求独立和自身进步而经历的进步和挫折,借《西游记》小说中的地理背景——喜马拉雅山的严酷环境隐喻两位舞者所探讨的主题。 僧侣的求经之旅本身就凸显了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揭示了不同文明之间长达千年的知识与文化分享史。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印度被描绘成一个皮肤黝黑的圆眼男子,而在中国则是肤色较浅、眼睛呈椭圆形的形象。 为了让异域知识在新的土地上更容易被接受,古时的文化使者改变了他的外表形象。
继作品《我是》(#JeSuis)荣获大赦国际表达自由奖之后,阿卡什和胡沈员两位舞蹈家此次与由布景设计师蒂娜·托卡(Tina Tzoka)、灯光设计师亚伦·阿布拉菲亚(Yaron Abulafia)、作曲家尼基·威尔斯(Nicki Wells)和戏剧编剧卢·科普(Lou Cope)等组成的顶级制作团队倾力合作,力推新作。